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2019的文章

[工作日誌] #9 整合測試系統

開發時期的整合測試 請認真想想,如果製作一個拿來驗證開發成果的整合測試系統,與上篇提到的自動化整合測試與驗證系統,他們的差別在哪裡? 後者其實就是前者的延續,甚至開發者製作了測試開發用的整合系統,後續的自動化驗證系統,也可交由非原開發者去製做。 前者應該已經要把有什麼對象,有什麼流程,有什麼料都寫好了。 後者只要拿來應用,組裝,加上一些驗證的程序即可。 但無論無何,這個部分一定要是原開發者製作,因為他最懂,因為他是作者,細節怎麼搞?為什麼那樣搞? 考量是原作者考量出的方案,當然要怎麼驗證要他去想。 不然維運人員何其無辜,就真的不懂呀。 我們的不足 這部分獲得開發者的保證,開發與維護應該就可以切開了。 當然非常可能有漏考慮的部分,有時候還是得回過來靠原開發者補足,一定還是有開發與維護人員一起討論的情況。 其實也是我們部門沒有自動化測試人員。 我知道外面有的是把這類的人員,有的是編在開發人員上,有的是算再維運人員身上,但我們就是沒有。 送測部門,只能做人為操作測試,呵呵呵.......... 當然模擬使用者操作也是非常非常重要,送測部門也很熟練怎麼去擬訂人為操作的案例或SOP。 但有些東西,尤其是扯到大資料,大量處理,沒有自動化測試,沒有環境沒有條件,沒有拼死都要做mock銜接現實環境的限制然後作整合測試。 令人非常擔心,好幾萬的資料,好幾萬的request同時過來會不會錯,人工是無法測的。 上線 = 另一種送測,有爆掉的可能,多少心理可以有所準備。 當然自己上線前有時間就人工的code review,工作時間外常常也在思考會不會哪邊有意外,用自己本機有限的條件做片面或有限的測試等,努力了,也是非常不希望上線出問題。 這樣也好累,沒有令人心安的保證。 人類有人類的優點,機器有機器的,互相難取代。 所以,事發後......公司方面的反應,有的沒心理準備的感覺,在下面的我也是覺得非常無言。 要馬兒好,要又馬兒不吃草。

[工作日誌] #8 自動化整合測試與驗證系統,全面掌握問題的希望

自動化快速驗證系統 - 中央集成 不論是誰來反應問題,維運人員收到問題回報或者詢問,一定想要用最快的速度確認到問題原因,或者是不是真有問題還是誤會一場。 確認追求越快越好,問題處理完善追求越快越好,速度代表的是績效,是專業,是品牌,是價值。 問題一: 公司想不想追求這一點,部門想不想追求這一點,是的話,願意付出多少代價? 沒做好心理準備,沒願意犧牲、付出成本,一切都是空談。 什麼狀況都一樣,只願意給香蕉,只能請到猴子,猴子的作業,應該要有心裡預期可能會面對到時遇到什麼不良結果。 問題二: 該怎麼做? 製作自動化整合測試系統,而且是自己客製化的驗證系統。 是系統,不是單一工具。是整合驗證與測試,不是單元測試。 先分析現況和確認情報。 1. 面對有問題的資料,我們不敢輕舉妄動。 這很好理解吧?你很想把它的資料丟到程式重跑一遍,看看發生什麼事? 但是你敢嗎?後果可能錢會亂給,或者亂扣,或者寫入錯誤資料,寫入資料的地方說不定還有可能是別的部門的, 客人可能覺得你亂動它的資料,到頭來就會面臨四面八方的怒火。 更何況你怎麼快速的拿到有問題的相關資料? 即便你有能力把它丟進系統重跑,但就能知道它在系統每個環節的作為,有如你的預期嗎? 所以需要什麼淺而易見了吧。 1-1. 自動取得關鍵資料。譬如說輸入了使用者ID,程式自動挖出這個系統業務相關的參數給你。 1-2. 不要真的寫進資料到系統。該寫的沒寫,問題點好找,但若是中間的計算或處理有問題該怎麼判斷? 如果真的為了重新執行一遍,把資料寫進去了,你不是完蛋? 客人下單買了一件貨,被你查問題重跑兩次,它不就買了3件?但客人的問題是付款了系統確說沒收到。 所以驗證程式要自動避開真的寫資料的部分,中間需要假的資料作串接,拼死也要弄個假的出來,讓整個流程可以完整跑過,確認問題狀況。 1-3. 透明觀察箱。別於存在記憶體的程式,看不見在幹嘛,別於可憐巴巴地找程式每個階段,有沒有錯誤或異常的log。 這個系統要主動回報每個關鍵步驟,關鍵單元的執行結果或狀況, 好比我的專案,系統作業完整流程,DB有5個操作,redis有4個讀取,3個寫入, 有抓取七個部門的API來源,系統中間有6種關鍵計算處理, 每個部分都要回報,取到的資料是什麼,寫入有沒有...

[工作日誌] #7 大膽假設,小心求證

以下都是很主觀的個人經驗 大約在退伍後,剛進入職場當做工程師一年左右,被指派主持開發一個蠻重要的案子。 有次被調列的問題有點多,老大忍不住有點火大地過來,要來對每個問題。 那時候我也情緒不是很好,有事先稍微看一下清單內容,於是當場我跟老大的解釋是對方又雞蛋裡挑骨頭。 老大不爽的問我說,你真的都看過了嗎,每個都有去理解嗎? 就算上次對方雞蛋裡挑骨頭好了,這次呢?真的是這樣嗎?你有好好去看了問題嗎? 我稍微愣住,但是還是回答有看過。 老大又問我是怎麼看的,方法是怎麼做? 於是我們當場挑了幾個問題,重新看過,跑一次怎麼分析問題和做處理。 一輪下來,我記得有兩三個問題真的是誤解了,問題雖然跟之前的很像,但原因是不一樣。 有個問題上次是真的挑骨頭,這次卻是真的有部分我們沒處理好。 老大留下一句話,「假設完了,就好好求證,求證後再說出來」,後續就交給我。 這事件是讓我非常非常印象,意識到我真的做錯事情,我的過往經驗和莫名的自信,害了該有的處置。 人無完人,莫名自信爆棚而幹的錯事,也還是在發生。 但想到就提醒自己一下,可以的話,就停下來多想一下,多求證一下。 工作上事情交給你,徵詢你的意見,是願意相信你,別辜負了。 後來換了工作,碰到的人比較多了,發現竟然有的人不會放下矜持做假設,不敢假設, 人家說什麼他聽什麼,跟他問什麼講不出什麼意見來,那也沒關係。 所以後來,能夠提出假設的人,在我心目中都給予至少某種程度上的肯定, 能夠試著去設想問題,已經是不簡單的事情。 但更多人止步於此吧。 要求證到什麼地步,要推論到哪個層面和範圍,的確真的很看個人的經驗,和自由心證。 我看到的是很多人已經很習慣的嘗試假設問題,卻疏於去求證,放棄邏輯推理的練習。 握有什麼的情報和證據,可以做到什麼地步的結論和推理,這是一直需要練習的, 這是人類的心理活動,而非如程式有固定公式,有什麼input就可預期有什麼output, 有時候也不是若P則Q,或非P則非Q這麼簡單,首先你要知道你的P和Q有沒有抓對是吧? 有時候沒痛過也學不得教訓吧? 若以前我沒那種經驗,也許我與很多人也沒什麼不同,掛著專業的頭銜,夸夸其談,實質內容卻可能有些問題。 大膽求證,能假設多廣就多廣,我是做系統的,但小心求證!...

[工作日誌] #6 技術債,迫切開發,實驗

說明 有些問題的類型歸類,實在難以釐清。 可以比較確定的方向是大概就兩點 1. 這問題責任是算在開發部門 2. 基本上,我要講的內容,這也算是極端問題的ㄧ種分支 如果開發階段或者測試階段就很常發生,又無法解決問題,我相信大家也不會用。 案例 系統流程大約是這樣 1.php收到request --> 2. php 將資料A寫入redis,hset --> 3. php 將資料B寫入redis,rpush --> 4. golang 將資料B讀出redis,lpop --> 5. golang 將資料A讀取redis,hget 結果在運行每個月上千萬筆以上的作業,據我聽到的傳言平均每個月會有一兩筆有問題。 一個A理論上對應一個B,有問題的是有時候會發生只有1個B卻有2個A,或者1個B卻沒有A的狀況。 1 ~ 5 步驟到底哪裡有鬼,我也不知道個所以然,也沒有切確方向。 但問題範圍在1~3的部分比較有可能,因為golang 做lpop和rpush在系統其他方面的資料處理量也很可觀,還沒有聽過有問題。 所以我判斷應該是php 那邊做rpush有問題吧,fuel php 的framework也確實好幾年沒更新了。 在那個php專案裡面也從沒寫過rpush的操作。 事至如此,我覺得我也有錯,因為當下接到問題處理的人不是我,我就提出我的意見後,繼續去做我的事情了。 算不算親手製造一個悲劇?該死的風氣 然後後續就有點債留子孫的感覺 問題發生原因是什麼,發生的機率又低的很可怕,以目前資源和環境你想重現,又沒辦法。 後來問題重複出現,半年過去,出現過幾次,以這麼大量的分母,這個分子根本九牛一毛。 為什麼會容許重複出現呢? 我想是實在問題出現機率太低了,我們有更重要的東西要優先處理,又或者所做的修正是頭痛醫頭,腳痛醫腳,所以當然弄不好。 這點我也沒辦法,當我不知道問題切確問題點,也許給出的分析或處理方案也是頭痛醫頭,腳痛醫腳,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。 優先處理已安排好的專案需求,優先處理被客訴的問題,優先處理明確明顯的問題。 對這是我們的現實沒錯,但探究困難問題的原因,我認為不該被推到第四象限,不緊急不重要的部分,然後改天就被默默遺忘了。 好像只是要個交...

[工作日誌] #5 若問題類型是極端狀況,那是寶藏

極端狀況的認知 有時候狀況不可預期,無法預期就無法評估或控制。 極端狀況所造成的災難,很明顯與直接地造成公司或部門的損失。 災難範圍多有大,取決於看運氣,可能引發ㄧ點點小部分的錯誤或異常。 有可能引起一連串的反應,拉著一卡車的相關部份一起陪葬。 兩者我們都有遇過。 我所謂的極端狀況,指的是,超出系統架構設計上能承受的負荷。 系統設計和安排上,總有些前提,和預期的控制範圍,若失控崩潰絕對不會有好下場的。 危機、轉機,發現價值 這些處理和理解極端狀況的部分,撇開公司的受損另外討論,對技術單位根本是寶藏。 技術單位的技術儲藏、看家本領的技術底蘊,不是從這裡來,要不從哪來? 自己的架構、設計、環境、業務處理邏輯,從外面哪能遇到的這麼貼切的類似情境, 外面哪裡有可參考的極端狀況,成因和處理可以學習? 這種成因,分析方式,試驗手法,以後要避開的設計誤區,考量狀況重點,最應該寫成文件或範例,並且在部門交流內讓每位開發者深刻認識與學習。 不然災難過後所留下的ㄧ點好處,只有能夠理解的人獲得殘餘價值,然後在其他人面前大剌剌的漂過,然後呢? 我的媽呀,同一個部門大家做的業務性質處理很相近,其他人改天再弄一次嗎? 付出群體的代價,卻沒有群體的收益,倘若技術只綁在少數人,如果人走了呢?技術部門是不是某種程度上又打回原型。 比喻 接下來我就舉兩個例子,引發災難ㄧ小一大,兩份珍貴的收藏。 剛好都是與資料庫相關的case。 看不懂的人可能覺得沒價值,跟一般的小錯誤沒什麼兩樣,但是請聽我說來,這跟一般的小錯誤有什麼不同。 很多的小錯誤,業務或邏輯,或者粗心所製造的錯誤,有些方法可以防範,邏輯思考模式經過長期訓練,也可以趨於完善,可以檢討SOP,或用測試手法預防。 但這樣能解決的問題,還叫做遇到極端狀況嗎? 想得到,測得到,預防的到就不叫極端狀況了,所以這種經驗你說可不可貴。 遇過了,之後可能就不一樣。 打個比方,你要防衛敵對國家的武力進犯,你的評估是對方武裝實力其實跟我們差不多‧ 你做了海上防禦部屬,陸上陣地部屬,空中預警部屬,甚至綜合打擊部屬,因為我們要打人家也差不多是這樣的方向。 結果開戰當下,敵人竟然使用太空打擊武器! 如果僥倖活下來不死,是不是應該警惕地審慎思考過所有環節?首先...

[工作日誌] #4 專案規模的成長路

小系統,大系統 如果專案本身規模小,或處理量小,在程式架構設計沒有重大瑕庛的情況,測試程序完成上線後, 要遇到的問題或收到bug回報的機會本身就比較小,往往feedback的問題也比較無關痛癢,或者不會到需要系統功能掛維護,或者整個系統crash。 大規模的系統往往無法單憑人工檢查,就可以得知受災範圍,或者做資料修正,ㄧ旦有事,往往大事。 小規模系統出事的處理經驗,很難套用於大規模專案的處理。 越大的系統處理成本越高,應該是可以預期的,觀念上應該做好有這樣的心理準備。 各方面影響也都不同,沒人敢說成本可以控制成線性成長。 處理10萬資料的系統,要花10萬塊成本的話,有人敢說處理100萬資料的系統,只要花100萬嗎?不一定,很難講。 自然而然的事情 如果以一樣的設計基準點,每個小時處理上百個資料的業務計算,和每個小時處理上萬個資料業務計算,誰比較有可能出狀況不用明說。 拿個現實上的比喻。 為什麼現代人比起古代,更多的人口比例得癌症。 文明病是真的文明病,主要原因還是人類平均壽命拉長,活得越久本來就越有得癌症的風險。 細胞分裂越多次,身體機能越老化,分裂發生錯誤的機會當然跟著提高。 有些人成天依據自己的意見,或者次因怪東怪西,不如看看20歲以下的人口得到癌症的比例是多少。 看待事情若無法得知原理,起碼要相信真實的數據。 修問題如治病,先了解病因和病況,確認原因後再治療。 若是生大病,怎麼可能用小病的治療方式,讓身體恢復健康。 頭痛醫頭,腳痛醫腳,是無法治療內分泌失調。 遇到嚴重的新問題,會頭痛的困難點有兩個 1. 如何判斷是大病? 大概有些特徵,譬如說過去經驗無得參考,成因複雜難以簡單分析出來,規模大才會發生的問題,極端狀況才會遇到的問題。 正向思考一下,對目前來講都是大病,當我們夠經驗了,經歷過了,在未來就是小病,也意味著我們可以作規模更大更精密的系統了。 假設某個設計方式可能存在缺陷,系統經過那個部分,發生錯誤的機率是萬分之ㄧ,系統規模小,每天只執行10次,運氣好可能好幾年都沒發現那個地方有缺陷。 承上,假設系統使用的頻率變高了,每天執行1000次,可能一個月就遇到了問題發生,能解決就是經驗,下次設計時避免掉,這個問題對我們來說就不是什麼大事,已...

[工作日誌] #3 我們的開發與維運人員

變形的作業方式 開發人員不做開發文件,卻投入製作某種意義上的維運文件。 沒錯,有些know how開發者才知道,但維運者不知道就無法判斷問題或處理嗎? 已經驗證過的input和output真的有需要懂理面在做什麼? 如果如此,那麼這個模式背後指出許多問題。 1. 開發與維護根本沒實質切開,仿佛高偶合的程式碼,切離開發那塊knowledge,是做不到的。 2. input和output無法控制範圍,無法信任系統會處理到什麼狀況,產出什麼結果。 3. 開發人員無法給維護人員保證,維護人員總需要開發人員協助。 分析 所以開發人員的產出結果能夠被保證,input和output範圍能夠控制,維運人員可以在有限的範圍搜索問題與釐清feedback。 能做到如此,我們就可以破除困境。 開發人員: 是大廚,食材原料是什麼,中間加了什麼調味料,做法工藝是什麼,煮出的東西大概會怎麼樣,雖然味道最終是客人品嘗。 但做菜的前後,當然是主事者最清楚,維護的人怎麼可能知道,所以有需要這方面的說明和了解當然找開發者。 開發者握有這部分的大權,訊息、情報最完整的資訊,call 什麼資料庫,call什麼API,資料怎麼加工,過過什麼驗證檢查,就開發者最清楚。 文件無法真實代表程式怎麼跑,這部分的knowledge又會隨著時間流逝,ㄧ點一滴的從開發者的腦袋中流逝。 開發者應該即時的花費精力付出這部分,但要怎麼做? 維運人員: 是場控,是經理,是服務生,反正做菜以外全包了。 要做的事情大多是接收客人反應,確認狀況,假設客人抱怨點了牛排七分熟,卻拿到豬排還不熟,就開始找問題了。 首先確認客人真的是點牛排七分熟,再來確認點餐的訊息有傳到內場,內場真的是收到牛排七分熟的點餐。 假設這個廚房非常先進,收到點餐,有特殊機器自動抓把肉抓出來處理烹煮,烹煮之後自動傳到人員裝飾擺盤,就送到外場。 所以維護人員再找,是不是牛肉櫃裡面有人放了豬肉進去?烹肉的機器是不是故障?傳遞到擺盤人員的中間過程是不是有問題? 送餐的人員是不是送錯,客人是不是真的拿到豬排還不熟? 他不應該懷疑機器收到抓牛肉的指令,卻去抓了豬肉。 他不應該懷疑,擺盤人員故意惡搞。 這些應該是要被驗證和保證的部分。 可是今天如果內場他完全進不去,...

[工作日誌] #2 談談撰寫文件

結論 文件能不能解決問題? 某些目的和用途上能提供的幫助非常有限,在我全程主持的幾個專案,努力要求了,了解了某些事情,最終釋懷了些一直堅持的想法。 放下別人的要求,繼續堅持認為該做的事務。 以文件為主軸,在部門的環境內這個方法行不通,因為我們頭痛的問題與面臨的狀況,文件並沒有太有效與即時的助益。 文件在開發上的好 開發的過程中,文件可以很有邏輯條列規格,多人開發、前後端溝通上大幅地減少溝通落差,這點非常有幫助。 在文件幾乎齊備的情況下,就不太會發生以下情形 1. 多人開發上互相介接,介接上有嚴重錯誤或誤會。 2. 進乎成品後才發現團隊有功能漏做,以為有人會實現缺少的部分。 3. 需求不明確,送測或上線後才發現。 4. 上線後發現系統不穩定,因為未在設計階段做考量,後續難以補救。 文件不能有效地解決,目前往往遇到的瓶頸問題,不過帶來的好處某方面來說,依舊難以取代。 我認為文件是製作好專案一個必要的環節,所以都會做文件,也一直嘗試做出每個專案最適合的文件。 一直以來也不斷鍛鍊自己撰寫文件,畫各種說明圖的技巧,這部分在有限的成本與考量上能做的已經趨於極致。 需求文件,SA,SE,SD,DB規格,API規格,Redis規格,專案注意事項,有限的壓力測試說明與報告,流程圖,架構圖,河道圖,有序圖,FSM,看專案用什麼表達可以最清楚關鍵重點,持續以來的自我要求,好像達到某種程度或者說是自己的極限,以2/8法則來說,要再更精進,需要再花費80%的精力才有20%進步,何必呢?文件只是一種工具。 一路走來 目前本分是工程師,做著工程師的工作,理所當然對於寫文件也難相比設計程式上的幹勁,只不過是必須的部分,對此報以敬業的態度一直在努力。 自己好像太過一廂情願的往前跑,情境好比抵達里程碑後停下腳步環顧四周,才驚覺沒人跟上(不知道是不想跟我著我的方向走,還是跟不上),除了自己的腳印只有荒煙漫草,不見他人人影。 不是我在的專案,文件不文件的,撰寫文件的推廣上,逐漸感到意興闌珊。 他們需要的不是文件。 也許大部分人很難理解文件內容描述背後的意義。 很多人未俱備契約精神,定好的規格,沒那麼嚴格考慮或遵守。 過往經驗,重視文件的起點 不知不覺,回過神來,我也沒想到現在的自己對於文件的理解上,在部門內...

[工作日誌] #1 進公司三年以來心情最沉重的事件

至少我做到了用更多的耐性靜觀其變,更好的隱藏自己的情緒,在其他人面前平靜的討論與提早離開。 不光是技術,或者概念,個人社交的能力或許這樣子......也算是進步,今天不知道為什麼還能試圖表現冷靜。 #前兆 事情是這樣的 差不多這兩個月以來,我主導與設計程式架構的專案,約略可以算三個,一直接連過幾天輪流就出狀況。 不是每個問題我都知道發生的詳細原因,左鄰右舍或座位前後左右的同仁在討論時,略有耳聞而得知有這樣的事情。 距離系統上線已經好一陣子,我離開專案開發和維護有段時間,頭一個專案完成甚至距今快要有半年之久。 做處理和維護的人不是我,但若有我知道的case,多少也會關心一下,畢竟是這幾個專案的首席。 自己的孩子長得怎麼樣,有心力還是會想關心的。 接連的出狀況,終於有個引爆點讓部門整個炸掉。 主管們的反應,可以隱約得知承受莫大的壓力。 #事發 前天引爆點的事故,除了當值的上面ㄧ級主管和值班同仁,自己也身受其害。 凌晨2點被電話吵醒,3點多才睡著,4點被叫起來支援直到天亮,到現在過兩天了生理時鐘還怪怪的,較年長的ㄧ級主管和連續上陣17小時的同仁可見更不好過。 問題的源頭是提供資料的資料庫部門資料有漏,ETL出問題,當日下午兩點的排程執行下去,30萬筆資料已經進入後續流程當然有問題,寫入有問題的資料。 資料庫部門修正了第一次還是有問題,重跑了資料,值班的同仁用工程師的方式修正資料,重跑排程,晚上又被客訴,再次確認是資料庫部門修正有問題。 他們再次重新修正資料,又重跑排程,又有不知名問題,所以臨時拉我支援。 後來證實這不明的問題,是因為設計上的限制所導致,(當時應客戶做奇怪的需求設計),這種排程重跑遇到撞到那種設計考量,當然會出問題。 (詳細業務內容不方便說明) 這個重跑工具最初設計是為了發生事故沒按時啟動,過了時間點可手動啟動,而不是跑過有問題再重跑而製作的‧ 之前因應某些資料來源錯誤做處理,也有執行過這個工具兩三次,因為那時處理的比現在資料量少,剛好沒撞到那個設計限制,我自己也時間久了忘了這種情況。 我們需要接別的部門資料有7種來源,經過幾十道程序,做業務邏輯判斷後處理,資料庫部門提供資料有誤雖然之前也有前科,但不一定每次是他們。 總之這個事件曠日廢時的處理許久,最後又沒有一個完好的...